找到相关内容63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(1)

    曲喻与佯谬  第三节绕路说禅:从禅的阐释到诗的表达  第四节翻案法:语言点化与意义翻转  第五节以俗为雅:禅籍俗语言对宋诗的启示与渗透  第六节理诣词达:辩才三昧与禅悟机括  结论  后记  前言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25056018.html
  •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(3)

    学人经过禅师的一言点化而开悟。如下列数则:“问:‘环丹一颗,点铁成金;妙理一言,点凡成圣。请师点。’师云:‘不点。’”[81]“问:‘还丹一粒,点铁成金;至理一言,点凡成圣。请师一点。’师曰:‘还知齐云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25456020.html
  •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(4)

    说饱参;入处虽不同,然其实皆一关捩,要知非悟入不可。”[93]喻换用词语的“换骨”,如葛立方云:“诗家有换骨法,谓用古之意而点化之,使加工也。”[94]曾季貍云:“山谷《咏明皇时事》……全用乐天诗意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25656021.html
  • 佛教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(2)

    迦旃延为娑罗那现梦点化一节75。《大庄严论经》卷十二载素毘罗王子娑罗那随尊者迦旃延出家,在巴树提王国林中住息,受巴树提王杖打几死,遂萌意违弃佛法,欲还家取王位,与巴树提相抗衡,其文甚长,兹录其末段: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51556982.html
  • 人生指南《显密圆通是法王正道,法界梵音》(4)

    ,居北斗七星之中星称王,大日如来显金狮像曾追捕玄龙中星,中星急堕大罗刹国为罗地干布王太子,以后经观世音多次点化,令其以释佛为师,皈依了佛门。  最初宙心轮,即分化出十大菩萨的母轮即是天王母后,在人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2657059.html
  • 万松行秀与金元佛教

    ,认为虽片言只字,皆有深意在焉。   2、《评唱天童拈古请益后录》,所谓拈古又称为拈提、拈则,是拈出古则公案以点化参禅学人。据耶律楚材序,万松作此书在《从容录》后,是有感于临济、云门《颂古》之作,互相...

    程群 邱秩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1957236.html
  • 从《摩诃止观》看“烦恼即菩提”在天台圆教中的意义

    从《摩诃止观》看“烦恼即菩提”在天台圆教中的意义  内容提要:“烦恼即菩提”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命题之一,它彰显了菩萨不取不舍、悲智双运的伟大愿行,蕴含了大乘佛学高妙圆融的哲理。在天台圆教中,这一命题得到了系统圆满的阐释,“烦恼即菩提”在圆教的圆理、圆行和圆位中都有深妙的意义,在圆教的理论视野中,“烦恼即菩提”的意义才得以清晰地全盘展现,既点化了其中不可思议的圆顿义,又揭示了其中层次分明的次第意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3357252.html
  • 水流常急境常静——浅论日本茶道中的禅宗思想

    一位剑师点化,在比武时,深深沉寂于茶道和寂的心态中,成了无畏、无意识的体现者,结果在正式决斗前就吓跑了那个浪人。铃木认为,这个故事的启示是:熟练掌握一门技艺所必须在任何实际技术或方法论的根基中,都有某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73957741.html
  • 永明延寿大师至圆、至顿、殊胜、超绝的最高成佛法门

    。这一个小小的障碍就障碍了三年。每个人都有无数的障碍,如尘沙之多。如果每个障碍都需要三年才能认识和突破,一生才能突破多少障碍?如果无人点化,有时一个小小的障碍就会障碍你一辈子。因此,修行的过程是漫长的...

    净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0757873.html
  • 论《红楼梦》中禅宗思想对“情”、“空”的超越

    梦终须醒,冤孽偿清好散场”,揭示世间一切不过是“沈酣一梦”,希望在宝玉对“情”未缠陷入深时加以点化,从而渐进式导引贾宝玉回归青埂峰。从第三十回“龄官画蔷痴及局外”到第三十六回“识分定情悟梨香院”,贾宝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3057900.html